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逐步推進的道路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概念深入人心。我們都知道維持生態和諧是人類社會得以發展,經濟增長穩步提速的強大保障。因此,值此“百日環保大行動”開展之際,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到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也一定要發揮認識的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將熱愛自然與環境的理念落實在每日的生活中,共同為實現美麗中國添磚加瓦。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腳下這片無垠土地能夠承載著五千年的歷史巨輪巍巍駛過卻依然能夠保持強勁動力的原因所在。習總書記曾說過:“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我們決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要吸取經驗,在保護中開發,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甚至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錯誤是無論如何都不能犯的。
今年是我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的開篇之年,處在新時代的起跑線,我們更應本著綠色發展理念跑一場漂亮的接力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發展目標。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矢志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好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時代偉業。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認識到位,行動才會自覺主動。為此,單位或組織應當積極開展各項保護生態宣傳會,深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使之成為堅定信心與決心、規范路線與方法的強大思想武器,承擔起宣傳生態保護的政治責任;制度是剛性的約束,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中的各種不作為現象,也應當予以嚴肅處理,把生態文明思想放在戰略高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使“秦嶺違建”案例警鐘常鳴,實事求是,依規依紀嚴肅問責,用嚴格的制度守護綠水青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不能把保護生態停留在大大小小的會議與鏗鏘的口號中,要真正落實行動,將畫好的“山水經”從紙面落入地面,例如在生活中做好垃圾分類,綠色出行、低碳出行,只有真抓實干,美麗中國才近在眼前。
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任重道遠,“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讓我們心懷敬畏,共同期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為我們帶來更好的民生福祉。(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