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人,你無法用華麗的詞藻形容他,因為他既不帥氣也不高大,卻用手中的一根焊條、精湛的技藝,“焊”出人生美麗的光環。一件件合格的焊品是他最好的“作品”,他就是神木分公司小保當運營中心職工楊宏海,大家都親切地稱他“楊師”。他中等身材,額間一道道不深不淺的皺紋,微微發紅的臉頰,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看上去很有神。他總是坐得正,走得直,從背后難以看出他已經是五十掛零的人了。工作中,一副墨鏡,一個面罩,一根焊條、一把焊鉗,這是他永遠不變的“裝扮”,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能讓人豎起稱贊的大拇指。
魯迅先生說過,“偉大的成績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身為焊工班長的他,親歷親為,從崗位基礎學起,不厭其煩逐一示范,將自身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能,毫無保留的教授給其它職工,以期帶出更多優秀的技工。
他在學習理論中嘗試多種焊接方式,提高焊接水平,曾先后獲得神木分公司“安全先進工作者”、技術比武“焊工一等獎”和新能科技公司首屆“職工技術比武焊工二等獎”等多項榮譽,贏得同事們和公司領導的高度認可。
每一個榮譽的背后,都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辛苦。紅色安全帽,藍色工作服,深綠色工具包,年過半百的他,總是在需要的工作場所穿梭著、在地面和高空交互著、在白天和黑夜忙碌著。不論是電焊還是氣割,通通得心應手。縱使電焊時的強烈光線、高溫,導致皮膚發紅刺痛,眼睛干澀流淚,但為了心中的那一份責任和初心,他責無旁貸地奉獻著;縱使長時間彎腰或者抬頭仰面的疲勞,你也總能看到纖細焊條在他手中游走、閃爍的弧光映著他辛苦的身影,完美焊接手段成為公司安全生產的保障。
楊宏海從事電焊工作有三十多個年頭了,從技校生成長到技術能手,有的只是利用一切時間不斷學習和嘗試,不放過任何問題。也正如他常說的一句話,“技術是永無止境的,要活到老學到老,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學別人的長處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翻看他的筆記,總是密密麻麻記著電焊知識。面對工業場地鍋爐房人工一袋一袋吊清灰劑,冬天運輸車上有結霜,既不安全又效率低的難題。他打破常規,創新思路,提出加裝吊裝架的想法。說干就干,連夜加班,清晨一架完美的吊裝架呈現在大家的眼前,消除了安全隱患,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個人干什么也許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行業中干的怎么樣?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用炫目的焊花譜寫了人生的精彩,詮釋了勞動之美,書寫著奮斗者的人生華章。(小保當運營中心 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