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藝舊址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城東北5公里橋二溝,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剛來到魯藝舊址,是一個夜幕降臨的夜晚。昏暗的天色,燈火闌珊,問了問魯藝舊址旁邊的路人,才找到了遠處天街下的住宿。
第二天的清晨八點左右,我來到了魯藝舊址的正大門。環繞四周,青翠的棗樹屹立在駱駝似的群山上。在大門外有一塊石雕矗立在花壇之中,一個練太極拳的老年團正在閉目養神。從陡峭的山坡放眼望去,一排排挺拔的白楊樹精氣十足,像是保衛魯藝舊址的士兵,神采奕奕。一排排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圍欄邊上作出了最優雅的姿勢。
這里主要是一座天主教堂和十孔石窟樹洞,威武莊嚴,保存了它原有的淳樸與靜肅。
土黃色的墻壁襯映著土紅色的木門,好像被沉浸在歷史的一抔迷蒙的煙云之中,讓來這的游客不禁想起中國抗日戰爭的歲月。
一位來自新疆的老人,孤獨地坐在教堂下的大紅長椅上,好像是在曬太陽,又像是在和自己的家人聊著電話。我也是獨身一人,就讓他幫我拍了張旅游照。天空湛藍透明,清風徐來,教堂的身影如夢如幻。
走進十孔石窟里,院子里種滿了棗樹,棗樹的樹根,好像經歷過幾十年春寒,那挺拔不屈的枝葉滲透著中國共產黨青春的熱情,我久久佇目,看那遠處深藍下的深綠,忘記了自我。院子里的清凈,像是走進一座寂寞的廟宇。
時間仿佛被靜止了,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我來到六屆六中全會的石墻面前,凝目著一個個曾經在血戰中昂首奮進的革命先驅,偉岸寬廣,神目炯炯。
這是魯迅藝術學院創辦的緣由,白紙的字里行間充滿著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的豪情壯志,視死如歸的決心,以及鐵骨錚錚的男兒氣概。“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發起人有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等。
昨日的教堂舊景,這是一座嚴整,肅穆的哥特式教堂,共產黨教員就在這里進行藝術教育。天邊縷縷金輝灑在昔日的教堂的脊梁上,它仍舊不失渾厚、雄偉,又夾雜著淡淡的抒情意味。
1942年5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在延安召開文藝座談會,毛澤東主持會議并發表講話。此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遵照這次座談會制定的文藝方針,全面展開了文藝整風運動。這次座談會為人民群眾帶來了美好的春天。上圖分別為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部分代表合影、毛澤東在延安。
站在魯藝舊址大門外,身為新一代的青年,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感謝中國共產黨的舍身忘我。作為熱能公司的員工,我必將用自己的綿薄之力奉獻公司和祖國。輝煌吧,巨人一樣的中國夢!(河南淮源 閆旭東)
返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