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當前及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之一,“碳達峰、碳中和”相關表述多次出現在了今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地強調以降碳減排為總抓手,推進全面綠色轉型。兩會期間,更成為能源領域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
城市,作為碳排放的最主要場所,以不足全球2%的土地面積,消耗了全球78%的能源,同時產生了超過60%的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毫無疑問,城市將成為各地落實“30·60”雙碳目標的關鍵與難點所在。這意味著,在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的當下,城市能源消耗總量與強度控制、碳排放總量與強度控制“攻堅戰”大幕即將拉開。
城市面臨低碳發展大考
當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市能源與環境的平衡矛盾日益突出。堅持生態原則發展綠色城市,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高度。
為此,兩會期間,有代表委員提出了“以‘30·60’雙碳目標為指引,以‘能源+環境’為路徑,將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建設綠色城市示范工程、構建綠色城市發展體系”的建議。
“碳達峰表面上是約束碳排放強度問題,本質上則是能源轉型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事關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儲能設備技術專委會秘書長郭云高認為,對綠色城市發展體系構建而言,應著力擴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供給占比,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單位用能排放,降低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記者注意到,事實上,我國很多城市已經開始將低碳納入提升城市競爭力的考量。國家發改委從2010年開始,共推出三批低碳城市試點,目前已涵蓋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杭州、武漢、成都等6個省份、81個城市,率先開展碳達峰路徑及綠色發展新模式的探索。其中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達峰的各有18個和42個。
有專家指出,總體而言,試點在碳排放交易、綠色建筑監管、低碳城市建設、低碳脫碳技術等領域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但在缺乏有效激勵和嚴格考核的情況下,進展仍顯不足。
“在‘30·60’雙碳目標指引下,城市將面臨一次新的大考。”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克分析認為,未來二十年內,挑戰與機遇并存,城市可能會迎來再次洗牌的機會。
應力爭更多省市在“十四五”達峰
“我國應力爭更多省市在‘十四五’達峰,支持有條件的省市提前達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認為。
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建議,我國應選取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等經濟發達地區部署試點工作,盡快出臺碳達峰、碳中和方案,并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實現碳達峰,進而為全國提供系統性的解決方法和經驗。
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亦指出,在“30·60”雙碳目標指引下,東部沿海較發達地區、西南及西北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區在“十四五”期間將有可能率先達峰,進而為全國范圍的達峰創造有利條件。
在周大地看來,“十四五”期間,我國要找準方向,在實踐中調整措施,系統設計、全面規劃。
全國人大代表、樂山太陽能研究院院長姜希猛亦強調,政府積極做好頂層設計,明確指標、線路圖是首要。他進一步分析稱,兌現“30·60”雙碳目標,政府需要在積極做好規劃的基礎上,從行業、區域協同等角度,全方位做好碳減排任務的分解工作。之后在執行層面,也需要從省級政府,到城市決策層等各級層面,與產業應用端攜手,協同推進。
“建議國家健全能效激勵約束機制,進一步提高對各省區市碳排放強度的考核權重,制定目標分解和考核機制,督促各地提高能效水平。”南存輝進一步建議,我國應鼓勵各地開展“零碳”試點示范,結合各地資源稟賦和用能需求,建設一批“零碳建筑、零碳社區、零碳工廠、零碳園區”試點工程,并由政府組織專家制定建設導則規范,為建設方提供減稅降費、財政補貼與綠色金融扶持等政策。
從一棟建筑或一個園區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