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可以設定在全球、國家、城市、企業活動等不同層面,狹義指二氧化碳排放,廣義也可指所有溫室氣體排放,例如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對于二氧化碳,碳中和與凈零碳排放概念基本可以通用。
根據2020年12月全球碳項目(Global Carbon Project, GCP)發布的《2020年全球碳預算》報告估計,陸地和海洋大約吸收了全球54%的碳排放。那么相對于自然吸收而言,是否全球人為減排作出一半左右的貢獻,就可以實現碳中和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碳中和目標的吸收匯只包括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等人為活動增加的碳匯,而不是自然碳匯,也不是碳匯的存量。
自然碳匯中,例如海洋吸收二氧化碳造成海洋的不斷酸化,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另外,陸地生態系統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也并非永久碳匯。例如森林生長期吸收碳,成熟期吸收能力下降,死亡腐爛后二氧化碳重新排放到空氣中,一場森林大火還可能將森林儲存的碳變為二氧化碳快速釋放。
因此,人為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必須通過人為增加的碳吸收匯清除,才能達到碳中和。
黨的十九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把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現代化進程分為兩個階段。
2018年5月18—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通過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
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個目標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與2035年中國現代化建設第一階段目標和美麗中國建設第一階段目標相吻合,是中國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碳達峰是具體的近期目標,碳中和是中長期的遠景目標,二者相輔相成。盡早實現碳達峰,努力“削峰”,可以為后續碳中和目標留下更大的空間和靈活性。而碳達峰時間越晚,峰值越高,則后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挑戰和壓力越大。
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會議上指出,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從傳統工業文明走向現代生態文明,是應對傳統工業化模式不可持續危機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根本前提。
一方面,碳中和意味著經濟發展和碳排放必須在很大程度上脫鉤,從根本上改變高碳發展模式,從過于強調工業財富的高碳生產和消費,轉變到物質財富適度和滿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給。
這背后,又取決于價值觀念和發展內容向低碳方向深刻轉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就是帶動此種轉變的典型理念。
另一方面,碳中和意味著從傳統工業化模式向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模式的“創造性毀滅”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的綠色供給和需求在市場中“從無到有”出現,非綠色的供給和需求則不斷被市場淘汰。
碳中和目標為加快這種轉變建立了新的約束條件和市場預期,全社會的資源就會朝著綠色發展方向有效配置,綠色經濟就會越來越有競爭力,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就會加快。
“十三五”規劃的總體目標中提出了低碳水平上升、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的要求。這是五年規劃中第一次提到碳排放總量控制。這一時期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綠色低碳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截至2019年底,我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為百分之百落實國家自主貢獻,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0年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更新了中國面向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從總體目標到具體領域的細化和落實,向碳中和目標邁出了重要一步。
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已駛入“快車道”。“十四五”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關鍵時期,也是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