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 策 參 考
第10期
2021年3月
導讀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的通知》
《國家能源局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
《國家發改委關于進一步提升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
《十四五建筑節能發展規劃》《十四五建筑和住房科技發展規劃》
《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
《上海證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間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
市場信息
政策集錦
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
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國發〔2021〕33號
主要目標:到202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費總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比2020年分別下降8%、8%、10%以上、10%以上。節能減排政策機制更加健全,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
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
園區節能環保提升工程:引導工業企業向園區集聚,推動工業園區能源系統整體優化和污染綜合整治,鼓勵工業企業、園區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以省級以上工業園區為重點,推進供熱、供電、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對進水濃度異常的污水處理廠開展片區管網系統化整治,加強一般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集中貯存和處置,推動揮發性有機物、電鍍廢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綠島”項目建設。到2025年,建成一批節能環保示范園區。
城鎮綠色節能改造工程:全面推進城鎮綠色規劃、綠色建設、綠色運行管理,推動低碳城市、韌性城市、海綿城市、“無廢城市”建設。積極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建筑光伏一體化建設。因地制宜推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加快工業余熱、可再生能源等在城鎮供熱中的規模化應用。
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工程: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的應用,有序推進農村清潔取暖。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公共機構能效提升工程:鼓勵公共機構采用能源費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新建和既有停車場要配備電動汽車充電設施或預留充電設施安裝條件。到2025年,創建2000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遴選200家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工程:推進存量煤電機組節煤降耗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三改聯動”,穩妥有序推進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實施清潔電力和天然氣替代。推廣大型燃煤電廠熱電聯產改造,充分挖掘供熱潛力,推動淘汰供熱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加大落后燃煤鍋爐和燃煤小熱電退出力度,推動以工業余熱、電廠余熱、清潔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熱(蒸汽)。
(原文出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信息,
題目:《國務院關于印發“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鏈接: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1/content_5673015.htm)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的通知
發改就業〔2022〕107號
全面促進重點領域消費綠色轉型
積極推廣綠色居住消費:因地制宜推進清潔取暖設施建設改造。持續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加快生物質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農村生活中的應用。
大力發展綠色交通消費: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加強充換電、新型儲能、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車船用 LNG 發展。推動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有序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綠色電力消費潛力:落實新增可再生
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要求,統籌推動綠色電力交易、綠證交易。引導用戶簽訂綠色電力交易合同,并在中長期交易合同中單列。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大型國有企業、跨國公司等消費綠色電力,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加強高耗能企業使用綠色電力的剛性約束,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高耗能企業電力消費中綠色電力最低占比。在電網保供能力許可的范圍內,對消費綠色電力比例較高的用戶在實施需求側管理時優先保障。加強與碳排放權交易的銜接,結合全國碳市場相關行業核算報告技術規范的修訂完善,研究在排放量核算中將綠色電力相關碳排放量予以扣減的可行性。持續推動智能光伏創新發展,大力推廣建筑光伏應用,加快提升居民綠色電力消費占比。
建立健全綠色消費制度保障體系
優化完善標準認證體系:進一步完善并強化綠色低碳產品和服務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加強與國際標準銜接,大力提升綠色標識產品和綠色服務市場認可度和質量效益。健全綠色能源消費認證標識制度,引導提高綠色能源在居住、交通、公共機構等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探索建立重點產品
全生命周期碳足跡標準。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引導銀行保險機構規范發展綠色消費金融服務,推動消費金融公司綠色業務發展,為生產、銷售、購買綠色低碳產品的企業和個人提供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便利性。穩步擴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鼓勵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更好地為綠色低碳技術產品認證和推廣等提供服務支持。
(原文出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信息,
題目:《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的通知》
鏈接:https://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18629)
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完善能源
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
發改能源〔2022〕206號
主要目標:“十四五”時期,基本建立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制度框架,構建以能耗“雙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為引領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推進機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基本制度和政策體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滿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規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強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
建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監測評價機制:重點監測評價各地區能耗強度、能源消費總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能源消費碳排放系數等指標,鼓勵各地區通過區域協作或開展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量交易等方式,滿足國家規定的可再生能源消費最低比重等指標要求。
完善能耗“雙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制修訂重點用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國家標準,組織對重點用能企業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加快建設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用能權交易市場、綠色電力交易市場。
建立健全綠色能源消費促進機制:推進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建設,建立綠色能源消費認證機制。建立電能替代推廣機制,通過完善相關標準等加強對電能替代的技術指導。完善和推廣綠色電力證書交易,促進綠色電力消費。
完善工業領域綠色能源消費支持政策:引導工業企業開展清潔能源替代,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鼓勵建設綠色用能產業園區和企業,發展工業綠色微電網,支持在自有場所開發利用清潔低碳能源,建設分布式清潔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統,對余熱余壓余氣等綜合利用發電減免交叉補貼和系統備用費,完善支持自發自用分布式清潔能源發電的價格政策。在符合電力規劃布局和電網安全運行條件的前提下,鼓勵通過創新電力輸送及運行方式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項目就近向產業園區或企業供電,鼓勵產業園區或企業通過電力市場購買綠色電力。鼓勵新興重點用能領域以綠色能源為主滿足用能需求并對余熱余壓余氣等進行充分利用。
完善建筑綠色用能和清潔取暖政策:完善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標準,鼓勵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支持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等建設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統。在具備條件的地區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和供熱設施智能化建設,鼓勵按熱量收費,鼓勵電供暖企業和用戶通過電力市場獲得低谷時段低價電力,綜合運用峰谷電價、居民階梯電價和輸配電價機制等予以支持。
完善交通運輸領域能源清潔替代政策:推行大容量電氣化公共交通和電動、氫能、先進生物液體燃料、天然氣等清潔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換電、加氫、加氣(LNG)站點布局及服務設施。對交通供能場站布局和建設在土地空間等方面予以支持,開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場站建設。
推動構建以清潔低碳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應體系:各地區按就近原則優先開發利用本地清潔低碳能源資源,根據需要積極引入區域外的清潔低碳能源,形成優先通過清潔低碳能源滿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漸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產消費格局。鼓勵各地區建設多能互補、就近平衡、以清潔低碳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系統。
創新農村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機制:在農村地區優先支持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以及沼氣發電等生物質能發電接入電網,電網企業等應當優先收購其發電量。完善規模化沼氣、生物天然氣、成型燃料等生物質能和地熱能開發利用扶持政策和保障機制。
健全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市場機制:支持微電網、分布式電源、儲能和負荷聚合商等新興市場主體獨立參與電力交易。積極推進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支持分布式發電(含電儲能、電動車船等)與同一配電網內的電力用戶通過電力交易平臺就近進行交易,電網企業(含增量配電網企業)提供輸電、計量和交易結算等技術支持,完善支持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的價格政策及市場規則。完善支持儲能應用的電價政策。
探索建立區域綜合能源服務機制:探索同一市場主體運營集供電、供熱(供冷)、供氣為一體的多能互補、多能聯供區域綜合能源系統,鼓勵地方采取招標等競爭性方式選擇區域綜合能源服務投資經營主體。鼓勵提升智慧能源協同服務水平,強化共性技術的平臺化服務及商業模式創新。
健全能源供應保障和儲備應急體系:統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能源供應安全保障,健全煤炭產品、產能儲備和應急儲備制度,完善應急調峰產能、可調節庫存和重點電廠煤炭儲備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煤炭應急儲備體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供氣企業、管輸企業、城鎮燃氣企業各負其責的多層次天然氣儲氣調峰和應急體系。探索建立氫能產供儲銷體系。
完善支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將符合條件的重大清潔低碳能源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推動清潔低碳能源相關基礎設施項目開展市場化投融資,研究將清潔低碳能源項目納入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范圍。中央財政資金進一步向農村能源建設傾斜,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農村能源供應基礎設施建設、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建筑節能等。
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金融支持政策:探索發展清潔低碳能源行業供應鏈金融。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碳中和債等綠色債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具有顯著碳減排效益項目的支持。
(原文出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信息,
題目:《國家能源局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
鏈接:https://zfxxgk.ndrc.gov.cn/web/iteminfo.jsp?id=18629)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
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
發改能源規〔2022〕53號
加快推進居住社區充電設施建設安裝
嚴格落實新建居住社區配建要求:新建居住社區要確保固定車位100% 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安裝條件。
創新居住社區充電服務商業模式:鼓勵充電運營企業或居住社區管理單位接受業主委托,開展居住社區充電設施“統建統營”,統一提供充電設施建設、運營與維護等有償服務,提高充電設施安全管理水平和綠電消費比例。
提升城鄉地區充換電保障能力
加快高速公路快充網絡有效覆蓋:加快制定各省高速公路快充網絡分階段覆蓋方案。力爭到2025年,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覆蓋率不低于80%,其他地區不低于60%。
提升單位和園區內部充電保障: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工業園區等內部停車場加快配建相應比例充電設施或預留建設安裝條件,滿足公務用車和職工私家車充電需要。鼓勵單位和園區內部充電樁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公共充電供給能力。
加強車網互動等新技術研發應用
推進車網互動技術創新與試點示范:支持電網企業聯合車企等產業鏈上下游打造新能源汽車與智慧能源融合創新平臺,探索單位和園區內部充電設施開展“光儲充放”一體化試點應用。
鼓勵推廣智能有序充電:加快開展智能有序充電示范小區建設,逐步提高智能有序充電樁建設比例。鼓勵將智能有序充電納入充電樁和新能源汽車產品功能范圍,加快形成行業統一標準。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優化財政支持政策:對作為公共設施的充電樁建設給予財政支持。鼓勵地方建立與服務質量掛鉤的運營補貼標準,進一步向優質場站傾斜。鼓勵地方加強大功率充電、車網互動等示范類設施的補貼力度,促進行業轉型升級。
提高金融服務能力:創新利用專項債券和基金等金融工具,重點支持充電設施以及配套電網建設與改造項目。鼓勵保險機構開發適合充電設施的保險產品。
(原文出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信息,
題目:《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進一步提升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服務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
鏈接: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1/21/content_5669780.htm)
“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
目標:到2025年,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全國新增建筑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0.5億千瓦以上,地熱能建筑應用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55%。
完善綠色建筑運行管理制度:加強綠色建筑運行管理,提高綠色建筑設施、設備運行效率,將綠色建筑日常運行要求納入物業管理內容。鼓勵建設綠色建筑智能化運行管理平臺,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建筑能耗和資源消耗、室內空氣品質等指標的實時監測與統計分析。
提高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水平:結合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工作,持續推進建筑用戶側能效提升改造、供熱管網保溫及智能調控改造。在夏熱冬冷地區,適應居民采暖、空調、通風等需求。
推動太陽能建筑應用。開展以智能光伏系統為核心,以儲能、建筑電力需求響應等新技術為載體的區域級光伏分布式應用示范。在城市酒店、學校和醫院等有穩定熱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中積極推廣太陽能光熱技術。在農村地區積極推廣被動式太陽能房等適宜技術。
加強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廣應用地熱能、空氣熱能、生物質能等解決建筑采暖、生活熱水、炊事等用能需求。鼓勵各地根據地熱能資源及建筑需求,因地制宜推廣使用地源熱泵技術。對地表水資源豐富的長江流域等地區,積極發展地表水源熱泵,在確保100%回灌的前提下穩妥推廣地下水源熱泵。在滿足土壤冷熱平衡及不影響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情況下,推廣淺層土壤源熱泵技術。在進行資源評估、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采用梯級利用方式開展中深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在寒冷地區、夏熱冬冷地區積極推廣空氣熱能熱泵技術應用,在嚴寒地區開展超低溫空氣源熱泵技術及產品應用。合理發展生物質能供暖。
實施建筑電氣化工程:建立以電力消費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夏熱冬冷地區積極采用熱泵等電采暖方式解決新增采暖需求。在城市大型商場、辦公樓、酒店、機場航站樓等建筑中推廣應用熱泵、電蓄冷空調、蓄熱電鍋爐。引導生活熱水、炊事用能向電氣化發展,促進高效電氣化技術與設備研發應用。鼓勵建設以“光儲直柔”為特征的新型建筑電力系統,發展柔性用電建筑。
“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規劃
零碳建筑和零碳社區技術:研究零碳建筑、零碳社區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研究零碳建筑環境與能耗后評估技術,開發零碳社區及城市能源系統優化分析工具。
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研究支持車路協同運行的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研發耦合時空信息的城市動態感知車城網平臺,開發智能網聯汽車在公交、旅游、特種作業、物流運輸等多場景應用技術及裝備。
完整居住社區智慧運維:研究完整社區典型場景的智能感知、服務決策、監測預警及醫療救治等關鍵技術及裝備,開發社區全過程運維服務平臺及裝備,研究智慧社區平臺與城市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對接技術。
數字家庭智能化服務技術體系:開發數字家庭系統關鍵技術、應用標準和平臺,開展基于云服務和大數據的智慧社區與數字家庭示范應用。
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
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
甘政辦發〔2021〕121號
發展定位
立足西部、著眼全國,堅持大市場、大流通、大循環,全面
提升能源生產、儲備、運輸能力,打造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綜合
生產基地、儲備基地、輸出基地和戰略通道。
一個戰略通道:國家重要的油、氣、煤、電跨區能源輸送通
道及能源中轉樞紐。
一個示范區: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
四個重要基地: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隴東綜合能源基地;石油化工基地;核燃料循環基地。
持續擴大光伏發電規模:充分發揮資源稟賦,逐步擴大光伏基地建設規模,優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開展規模化建設,實現太陽能發電與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農牧業融合發展,重點支持 “光伏+治沙”“光伏+農牧業”“光伏+工礦廢棄地、采煤沉陷區治理”等具有多種生態效益的光伏項目。
推進生物質能和地熱能高質量發展:在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餐廚垃圾等生物質資源富集的地區,布局建設生物質發電和生物天然氣項目。拓展蘭州、張掖等盆地地熱資源利用領域,大力推進中深層地熱能供暖,推動地熱能分區分類利用和井下換熱技術應用。積極開展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提高地熱資源利用率。
有效抑制石油消費增量:推進工業企業余熱、余壓利用,大力推廣電能、天然氣等對燃油的清潔化替代,加快電動汽車、氫燃料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應用。持續推進成品油質量升級,穩妥推廣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等生物質液體燃料,提高清潔油品生產和供應水平。
引導擴大天然氣消費:加快城鎮燃氣管網建設,有序推進冬季清潔取暖“煤改氣”工程。推進工業領域燃煤替代,科學合理發展工業燃料用氣,支持交通領域天然氣消費,加快發展車用天然氣。
積極構建智慧能源體系:持續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加快建設智慧能源系統,以電為中心實現電、氣、冷、熱等各類能源靈活轉換、互通互濟。將發電、輸配電、負荷、儲能融入智能電網體系中,加快研發和應用智能電網、各類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裝備,實現智能化能源生產消費基礎設施、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建設、能源與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建立綠色能源靈活交易機制,形成多種能源綜合協同、綠色低碳、智慧互動的供能模式。
加快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結合煤炭生產、運輸和需求格局,著眼于構建煤炭供應保障長效機制,建立健全以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主體、地方政府儲備為補充的煤炭儲備體系。嚴格落實最低煤炭庫存制度,到2025年,形成相當于全省煤炭年消費量5%的產品儲備,全省靜態儲備能力達到450萬噸以上。
推動天然氣與新能源融合高效發展:充分發揮天然氣優質高效、清潔低碳的優勢,在河西走廊、隴東地區等風光資源富集地區,支持發展天然氣調峰電站,為新能源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蘭州、白銀、蘭州新區等用能需求大的地區,鼓勵發展分布式天然氣能源,因地制宜發展天然氣熱電聯產。
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培育氫能產業,加快推進電解水制氫試點,打造規模化綠氫生產基地。謀劃制氫、氫存儲、氫運輸、加氫站、氫燃料電池 “五位一體”的氫能產業園。示范推廣綠氫冶金、綠氫化工項目,開展能源化工基地綠氫替代,促進減少工業碳排放,有效降低冶金化工領域化石能源消耗。“十四五”全省可再生能源制氫能力達到20萬噸/年左右。
(原文出處:甘肅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布信息,
題目:《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意見》
鏈接:http://www.gansu.gov.cn/gsszf/c100055/202201/1947911.shtml)
上海證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間
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
(一)優化股權融資服務,推動企業低碳發展
深化綠色股權融資服務。優化股權融資結構,加強與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綠色產業集中地區、重點綠色企業的對接和服務,支持綠色低碳產業和符合條件的氣候友好型企業上市融資。
強化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配合證監會制定和完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制度,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在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內容和要求。鼓勵上市公司在定期報告中自愿披露減少碳排放的措施、效果和履行社會責任等情況。加強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一線監管,對未按規則要求披露環境信息的上市公司加大自律監管力度。基于信息披露情況做好上市公司踐行雙碳理念的輿論宣傳。
引導上市公司及擬上市企業關注綠色發展。加強上市公司ESG相關培訓力度,開展雙碳主題培訓,加強雙碳產業發展及配套政策宣講。引導上市公司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并將ESG納入投資者關系管理中與投資者溝通的重要內容。
(二)加快綠色債券發展,助力企業低碳融資
擴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組織開展宣傳培訓,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上交所發行綠色債券。研究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資產證券化產品發展,推動綠色節能減排項目應收賬款等證券化。
市場及科技信息
氫能匯
政策法規
天津市:打造氫能產業發展高地。近日,天津市政府發布的《天津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指出,打造氫能產業發展高地,以天津港保稅區等區域為重點承接載體,建設氫能示范產業園。2025年濱海新區建設至少5座加氫站,在其他區域結合實際需求建設加氫站。全市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900輛以上。
工信部:近日,工信部印發《“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提出加快氫能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氫能多元利用。鼓勵氫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的應用。發展氫燃料燃氣輪機、超高壓氫氣壓縮機、高效氫燃料電池、一體化商用小型反應堆等新能源裝備,開展綠氫開發利用、推進綠氫煉化。
四川省:促進氫能產業發展。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四川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支持成都、攀枝花、自貢等氫能示范項目建設,探索氫燃料電池多場景應用;研發摻氫/氫燃氣輪機關鍵技術,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車用儲氫材料及儲氫系統研究,突破高功率氫燃料電池堆、大規模氫電耦合智能化控制等關鍵技術。
內蒙古自治區:打造特色氫能生產基地。2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發布的《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氫能發展規劃》指出,十四五期間,建成60座加氫站,推廣燃料電池汽車5000輛,氫能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打造10個以上氫能應用示范項目;培育或引進50家以上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包括5-10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河南省:積極開展綠氫示范應用。2月22日,河南省政府發布的《河南省“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和碳達峰碳中和規劃》指出,著力推進氫能發展。積極開展綠氫示范應用,探索光伏發電與制氫、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新領域高效融合;鼓勵重卡、船舶使用LNG或氫能替代燃油;推廣示范各類氫燃料電池汽車5000輛以上。
深圳市:率先在工業園區、港口碼頭等試點建設加氫站。2月23日發布的《深圳市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指出,率先在工業園區、港口碼頭等試點建設加氫站,探索在公務船舶、港口碼頭、倉儲物流、城際客運等領域開展氫燃料電池應用。
行業觀察
2月份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同比分別增長7.5倍和5.4倍:中汽協數據顯示,2月份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13輛和178輛,同比分別增長7.5倍和5.4倍。1-2月,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56輛和371輛,同比分別增長5.0倍和3.1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500萬資助氨氫動力系統基礎研究:3月15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重型車輛氨氫融合零碳動力系統基礎研究”專項項目指南》,針對重型車用氨氫融合燃料及其高效近零排放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該專項項目資助期限為5年,擬資助1項,直接費用為1500萬元。
企業動態
國家電投:3月15日,國家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項目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開工,項目總投資400億元,擬建設氫能產業研發創新中心、實驗室,由車用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等4條生產線組成的燃料電池裝備制造基地。
國富氫能:3月14日,國富氫能裝備產業基地(三期)項目開工,擬投資15億元,建設年產高壓氫氣III型瓶8萬只、500套水電解制氫設備的智能化產線。
鋼城集團:日前,攀枝花鋼城集團欣宇化工燃料電池用氫凈化提純項目開工,該項目可年產高純氫氣1000噸,建成后,將滿足至少7座加氫站的用料需求。
重塑科技:天津燃料電池產業化基地一期產線竣工,該產線主要負責生產重塑科技自主研發的63kW-130kW PRISMA鏡星系列燃料電池系統,規劃年產能5,000套。
瀚藍環境:近日,瀚藍環境擬年內在佛山南海建設一個設計規模年產約2200噸氫氣的沼氣、固廢等制氫項目,項目投資金額為9200萬元,預計建成投產后年經營收入可達5000多萬元。
明天氫能:近日,兩江新區燃料電池一期項目將于2022年建成達產,燃料電池系統產能可達到千臺套/年。該項目將投入2億元,計劃建設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測試車間、試制車間和西南工程研究中心。
寧夏寧東公共管廊有限公司: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消息,近日,為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的首條輸氫管道將于3月上旬完成建設,管道直徑50毫米,長1.2公里,全年可輸送氫氣200萬標方;相比傳統罐車輸送,依托管廊敷設的氫氣管道具有安全、環保、高效、低成本等顯著優勢,成本可降低60%。
中科富海:近日,中科富海控股子公司安徽中科昊海氣體科技有限公司1.5噸/天液氫工廠項目已全面開工建設。該項目是國內首個國產、民用液氫產業化示范項目。
明陽集團:2月23日,明陽智慧能源集團總部主體工程開工儀式在中山火炬開發區舉行,項目總投資11億元,規劃將大兆瓦風力發電機組、海水制氫等項目納入總部經濟核算。
海外動態
霍尼韋爾推出新的綠色制氫催化劑涂層。霍尼韋爾3月4日宣布,公司已開發出用于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和陰離子交換膜(AEM)電解槽的新型催化劑涂層膜技術,該技術預計可使電解槽堆棧成本降低25%。
(原文出處:微信公眾號中國能源報)
光儲匯
政策動態
內蒙古:“十四五”光伏發電裝機達到45GW。3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發布關于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的通知,文件提出,“十四五”末,內蒙古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35億千瓦以上,其中風電8900萬千瓦、光伏發電4500萬千瓦。
儲能調峰報價上限0.6元/kWh。3月2日,國家能源局西北監管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西北區域省間調峰輔助服務市場運營規則》補充修訂條款(征求意見稿)意見建議的通知,文件提出儲能調峰的報價區間為0-0.6元/千瓦時。
行業觀察
福萊特擬斥60億元投建光伏玻璃項目。3月2日,福萊特審議通過了相關議案,同意公司全資子公司福萊特(南通)光伏玻璃有限公司總投資約60億元人民幣建設6座日熔化量1200噸光伏組件玻璃項目。
何立峰:建設史上最大規模4.5億千瓦風電光伏基地。3月5日,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目前,我國在沙漠戈壁荒灘要建設史上最大規模的4.5億千瓦級的風電光電設備。
湖北下發7.83GW風光項目指標。3月14日,湖北省能源局下發《關于落實相關政策推進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文件給予四類新能源項目指標,總規模738萬千瓦。
3河北:屋頂分布式配儲能。3月16日,河北省能源局發布關于印發《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指導規范(試行)》,文件明確,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逐步按照“光伏+儲能”方式開發建設,以確保電網安全運行和用戶供用電安全為原則,統籌考慮負荷特性和電能質量要求進行儲能配置。
科創板光伏企業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28%。《科創板日報》18日消息,據統計,11家科創板光伏企業2021年實現營業收入共計1110.27億元,同比增長43%,凈利潤共計106.42億元,同比增長128%。
企業動態
隆基股份擬投資195億進行一體化布局。3月13日,隆基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與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于3月12日簽訂合作協議,擬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蘇經濟開發區投資195億元,建設年產20GW單晶硅棒和切片項目、30GW高效單晶電池項目及5GW高效光伏組件項目。
特變電工擬投資176億建設 20 萬噸多晶硅項目。3月15日,特變電工公告,控股子公司新特能源以其全資子公司新特硅基新材料有限公司為主體,在新疆昌吉準東產業園區投資建設年產20萬噸多晶硅項目,總投資約176億元。
海外資訊
德國將100%可再生能源發電目標提前15年至2035年。2月28日,德國經濟部提出了一份待立法的草案,該國計劃加速風能和太陽能基礎設施的擴張,將100%可再生能源供電目標提前15年(至2035年)實現。
(原文出處:微信公眾號中國能源報)
碳減排碳中和
2030年之前中國碳價將達到139元/噸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預計全國碳市場的碳價將會穩步上漲,但對于上漲幅度的預期存在較大差異。2022年的全國碳市場平均碳價預期為49元/噸,到2025年將升至87元/噸,在2030年之前將達到139元/噸。
繼發電行業后,水泥、鋼鐵以及電解鋁行業對碳市場的準備明顯較其他行業更為充分。受訪結果顯示,這三個行業被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平均預計時間是2023年之前,而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預計上述三個行業將最早于2022年前被納入全國碳市場。其他四個重點碳排放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時間平均預計則是在2024年之前。
(原文出處:微信公眾號生物質能觀察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LuDUCtoOCvkvysIrbmL7Sw)
生物質能
魯北集團生物質燃氣項目加快推進,開發“城市油氣田”,魯企向“綠”而行:山東省循環經濟協會近日在濟南舉行了《山東魯北集團年替代1億標方天然氣生物質燃氣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家評審會。據悉,魯北集團年生產總值近200億元,需大量使用天然氣,“十四五”期間,魯北集團產能擴大后,整個集團用氣量預計達到9億標方以上,若不擴展燃氣來源,屆時將面臨巨大的燃氣缺口;并且,天然氣價格上漲,大幅增加了企業運行成本和能源風險。從區位看,魯北集團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與環渤海經濟區疊加帶,區位優勢獨特、交通條件便利、生物質資源稟賦優越,具備建設生物質燃氣項目的優勢。魯北集團所處的無棣縣,土地鹽堿化程度高,其中120多萬畝耕地中,輕中度鹽堿地就有70萬畝,項目產生的附產草木灰可制作K基肥料,能夠低成本、優質高效地改良酸堿地土壤。
兩會代表建言:
1、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表示,通過不斷提升秸稈科學利用水平,到203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的溫室氣體減排貢獻潛力將達到1.72億噸二氧化碳,減排潛力巨大。她建議,加快秸稈能源化利用,提高減排固碳貢獻。未來,若我國有機廢棄物能源化利用率提高到50%,每年可增加100億吉焦熱能、1.2萬億千瓦時電能、660億方生物天然氣,每年可替代4億噸標煤,年減排二氧化碳將達到10億噸,同時,生物質能產業可拉動縣域社會投資3.6萬億元,解決240萬勞動力就業問題。李寅建議,盡快解決生物質發電項目補貼拖欠問題,優先保障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的發電補貼資金及時到位,保證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發電上網電價穩定,給予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專項財政支持。同時,他還表示,生物質清潔供熱要實行同煤改氣、煤改電同等清潔能源供暖改造相同的政策支持。
2、生物能源可以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之重器
目前,我國的非糧生物質燃油已經發展到很高水平。該行業有的高科技企業已經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超15000項專利技術,是全球唯一的將非糧生物質生產出“電、熱、油、氣、冷”等五種高清潔高品質能源商品企業,是全球生物質能源領域領導者和最高標準制定者。當國際原油價格每桶超過70美元時,非糧生物質燃油工廠就可以實現盈利。
建議首先國家加大力度建設縣域能源自主安全體系,加大力度推動以生物質能源為主,生產出“電、熱、油、氣、冷”等五種能源商品,其次,建議我國積極推進邁入種植能源新時代,認真做好百億畝宜種植面積這篇大文章,堅決實施在本土建設以生物質能源為主的能源“自主、穩定、安全”體系,從根本上破解能源安全難題,保障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天津發改委印發《天津市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文件指出:天津農作物秸稈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秸稈為主,另有少量高粱、大豆等作物秸稈,每年產出總量約250萬噸,可利用量約220萬噸。目前,天津生活垃圾日產量約1.5萬噸,全年產量超過500萬噸。十四五期間,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按照“因地制宜、多元發展”的思路,積極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有序推進垃圾焚燒發電,支持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物天然氣、生物液體燃料等多種形式利用。到2025年,全市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達到45萬千瓦。
1.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
鼓勵發展農林生物質熱電聯產,滿足周邊居民、企業用熱需求,嚴控只發電不供熱項目。支持在寶坻、薊州等農林生物質資源豐富區,統籌燃料收、儲、運,穩定市場供應。
2.垃圾焚燒發電
統籌垃圾焚燒發電布局,提高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快先進污染處理技術應用和推廣,不斷提高垃圾焚燒發電環保水平。
3.其他利用形式
鼓勵其他多種形式的生物質能綜合利用。鼓勵生物燃料乙醇等生物液體燃料應用;支持符合標準的生物天然氣并入城鎮燃氣管網,促進生物天然氣在工業蒸汽、熱力以及居民炊事、采暖等領域應用;支持生活污水處理廠以及造紙、釀酒、印染、皮革等企業結合有機廢物、廢水處理,配套建設沼氣發電工程。
生物質發電居全國首位,山東可再生能源實現跨越式發展
截至2020年底,全省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365萬千瓦,占全國的12.4%居全國首位。全省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集中供暖面積達到3000萬平方米以上,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150萬噸。
(原文出處:微信公眾號生物質能源觀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