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內卷”、“出海”、“平臺算法”、“AI焦慮”、“局部戰爭”與“特朗普贏得大選”中度過。數智化、未來產業、硬控、松弛感、科技向善,成為了年度高頻詞。2024年諾獎首次頒給了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學家,人們甚至會想象下一次的諾獎會否直接頒發給AI機器人。而諾貝爾文學獎則頒發給了韓國作家韓江,以表彰她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是的,也許脆弱才是最根本的特征,經濟與金融的脆弱性尤為顯著。
朱民在評價世界經濟論壇最近發布的2024全球金融風險報告時談到,未來兩年全球十大經濟金融風險,3個是經濟,7個是政治;而未來10年,極端氣候、生物多樣化、資源、信息、人工智能、移民、網絡、社會分化、污染,沒有一項是經濟。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世界變了。我們不再生活在一個經濟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政治和不確定性的世界里。
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讓我們意識到人類找到了第二個知識的認知途徑,即機器認知。以往從觀察到科學,到技術到產品的路徑,增加了新的路徑,從數據到知識,直接到產品。我們的確已經進入到一個智能時代,機器認知豐富人的認知,世界因此改變。而對于中國而言,我們過去關注增長,現在需要關注結構變化,不再是增長帶來結構變化,而是結構變化帶來增長,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成為一個必然的選擇。
我們還需要接受和面對另一個事實:全球經濟處在持續性低增長區間。大國博弈、去全球化、貿易碎片化、地緣政治風險、難以共識等不安因素蔓延,全球格局的動蕩與不確定性急劇上升。我們所具有的成本領先優勢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一體化中獲得機會并形成競爭優勢;在今天則需要聚焦價值輸入,并與本地形成共生生態。
2024年我強調接受“復雜世界”疊加“未知世界”的挑戰,從“未知”中獲益。到了2025年來臨之時,世界的確變了,無論我們是否做好準備,我們都需要與“改變了的世界”共處,在“共處”中獲益。
01
理解2025的經營環境
1.消費復蘇之路曲折且核心轉變
中國的家庭消費在2024年顯著放緩,引用高盛的報告“最終消費支出對名義 GDP增長的貢獻在第三季度顯著下降至29%,相比之下,第二季度為47%,2019年疫情前為59%。今年1月至9月,零售銷售名義同比僅增長3.3%(2019年為 8%),在持續的房地產低迷和創紀錄的消費者信心低迷的背景下,這一增長率非常疲軟。”
為推動消費復蘇的政策陸續出臺,消費者商品以舊換新補貼計劃可能會延續到2025年,股市的財富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消費。但是,如何提升消費者信心,穩定房地產市場,依然需要極大的努力。更需要關注的是,消費的核心正在從物質產品的消費邁向體驗消費、服務消費和情緒消費,消費前景巨大,如何在消費供給端改變和發力是出路。
保持韌性發展是生存之道。
2.高度不確定的全球機遇下中國企業的確定性
隨著11月特朗普贏得大選,人們普遍認為2025年將面臨來自美國關稅的額外增長阻力,管理重新出現的中美貿易緊張關系將是主旋律。
從2024年開始,人們已經認識到全球經濟本身的深層轉變,面對全球市場,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制造業,中國制造業占全球制造業的30%左右,是美國、日本、德國和韓國的總和。加大制造業的升級換代能力,持續維持領先優勢就是我們的全球機遇。
伴隨著數智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關產業的布局與發展,讓我們獲得在新應用場景的領先能力。中國的無人機、光伏產業、新能源汽車、高鐵技術、量子通訊、在線支付、電商平臺、新商業模式等等將會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增長動能的新舊轉換,以及產業結構的迭代和切換帶來新的可能性,中國企業也因此而獲得新發展空間。
保持定力貢獻價值是關鍵。
3.數智化、數智化、還是數智化
數智技術成為一種生存環境,從數智技術的視角,發生了三個根本性的變化,第一,人類活動,從有邊界的物理世界,延伸到無邊界的數字世界,甚至是虛擬世界。第二,社會經濟活動,從物質生產活動,疊加上人際交往活動和自我意識活動。第三,時間不再是一維的,時間的內涵則呈現為“意義”,即如何“定義和命名”。
數智化,特別是智能化,通過釋放人類的生產效率實現指數級的效率提升,不僅改變企業的運營模式,也重新定義了生產力,推動企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如果說數字化可以讓每個行業都可以重做一遍,那么數智化再一次讓每個行業可以重做一遍。
2023年中央做出重大決策,提出數據20條,定義了數據的持有權,從數據到知識,直接到產品,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場域;緊接著同年8月財政部發布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文件,數據可以入表,數據資本的發展正式開啟。我們需要關注到,數智化帶來了一個新發展大潮。
數智化轉型是根本出路。
4.勇敢者的游戲
創新與企業家精神是我在2024年經營環境認知中強調的觀點,在即將來臨的2025年,我依然保留這一觀點。無論是對未來持悲觀還是樂觀看法,持理性分析還是直覺判斷,主動創新,敢于超越,承擔責任,勇攀高峰,必然會讓我們在新產業與新領域、新價值與新動能加速形成的格局中找到機會;必然會讓我們在劇烈變化與動蕩中找到可能性;這不僅僅是從有限游戲轉變為無限游戲,更是勇敢者游戲。
以勇敢者的狀態躬身入局。
上面這四點,就是我對于2025年經營環境的認知。
02
2025年經營選擇的關鍵詞
有如上經營環境的認知理解,相對于2025年而言,經營的選擇更需要聚焦價值創造,并在企業數智能力打造上花功夫,我的選擇如下:
1.價值經營:跟上消費核心變化。
持續聚焦顧客價值創造,應該說是我堅持不變的原則,相對于2025年而言,我們更需要以價值為經營信仰,確信價值經營的力量,回歸到經營的本質,為顧客創造附加價值。
消費核心的轉變,給價值經營帶來巨大的可能性;人際交往活動和自我意識活動的現實應用場景,更為價值經營帶來新的機遇。功能價值、服務價值、體驗價值、情緒價值等等,讓經營空間更加豐富,而新生代的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自信與自我概念的追求,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呈現出多樣性與豐富性。真正去理解顧客,尤其是新生代,理解消費變化,理解人們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聚焦價值經營,專注價值創造,便會獲得顧客的青睞。
2.場域跨界:跟上數智化發展大潮。 場域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最早源自于物理學的場論,后被社會家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數智技術推動了新場域的涌現,如媒介場域,線上線下場域,品牌場域協同等,這些新場域的涌現,引發新商業模式從而帶來企業新機會。跨界是指不同領域、行業、組織之間的合作形式,它打破了傳統的領域界限,促進創新和創造力發展,帶來新的業務模式和產品,如網絡電視,網絡文學等,有助于企業進入新的市場領域。 企業經營者要么升維場域能力,既能理解新場域的關系網絡和運行邏輯,又能運用場域構建全新發展空間;要么具有跨界融合的能力,整合和匯集各方資源,包括技術、人力、資金,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優化利用,實現跨界再生產、再創造,不斷延伸和拓展行業邊界、企業邊界。企業通過場域跨界,協同共生,成為連接器、重構者、顛覆者或新物種等角色,推動創新發展和市場繁榮。 3.增長突破:把變化轉化為機會。 唯有增長能夠應對不確定性。世界變了,也同時預示著新增長機會來臨,挑戰越大,機會越大。當國內行業內卷,顧客不足的時候,全球市場展示新的空間,出海成為中國企業的選擇。 當數智技術帶來沖擊和焦慮之時,率先邁上數智化轉型之路的企業看到了曙光;產業結構調整、迭代升級帶來壓力之時,轉入新經濟發展模式的企業獲得新機;在人們普遍不安,對未來感到迷茫時,勇于去嘗試新東西,運用新技術,學習新知識,采用新工具和新方法的企業獲得先機。而在經濟低增長,行業與市場增長乏力時,堅持韌性增長的企業成為幸運者。 隨著企業作為“社會器官”而存在的普遍要求出現,那些主動把企業的經營中心從顧客為中心遷移至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企業,獲得了更廣泛利益相關者的共識,從而獲得社會價值釋放的空間。企業需要堅持增長,才能夠應對環境的變化,擁有自己的確定性。 4.組織健康:當下與未來制勝的關鍵。 毫無疑問,數智化進程加速了,全球的不確定性也加速了。在這樣的生存環境之下,組織議題(如價值觀、領導力和人才)顯得愈發重要,也就是說組織健康與否成為制約或者發展的關鍵因素。組織健康是指組織的戰略方向、文化價值觀、組織系統、人才與領導力發展等所決定的組織效能。 一個健康的組織,能夠以利他向善的使命驅動長期戰略目標,增進社會和人類的福祉;能夠具有開放性包容創新并接受變化,協同共生價值;能夠面對市場變化快速迭代,與時俱進;能夠展開持續的學習更新知識與技能,超越固有的成功經驗;能夠視人為核心資產,釋放其潛能,并推動內部成長并不斷進化。 03 重要的是內在定力 2025年,可以被稱之為“定力之年”。保持內心定力,可以幫助我們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穩步前行。內心定力,不僅僅是一種心理狀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能力,這種定力源于對自我價值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外部世界的透徹洞察。擁有內心定力,會幫助我們看透變化的表象,更堅定自己的方向。 在人們擔心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人這個問題上,赫拉利的答案是:“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智能,而是意識;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情感。”讓我們確信內心的富足與定力,確信對人與自然的深刻情愫,釋放人性的光輝。